中国新型“零高度飞行器”成功研发靠的是啥?

发布时间: 2017-06-18 08:23:56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王握文    责任编辑: 戚易斌

一种溢出效应立起时代标杆——

什么都往怀里揽,永远融合不了;各展其长,才能融合得更快更长久

今天,无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谈起国产磁浮列车,大都会津津乐道于研制过程中军民融合的溢出效应。

1999年,国防科大与北京控股集团合作,联合相关领域17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打造中低速磁浮交通研发平台。此举得到北京市、湖南省等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一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大船”自此正式启航。

这是一个各具优势的联合团队,科研院所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企业拥有生产、制造的产业化能力;政府可以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大家以建设国产磁浮交通运营线路为目标,优势互补,密切协同,融合式发展。

何为优势互补、密切协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难做的都不去做,好做的一拥而上;比如,好处少的都躲着干,好处多的都大包承揽……对此,常文森教授打了一个比方说:“都把胳膊伸长,什么都往怀里揽,永远融合不了。”

国产磁浮列车的研制成功,得益于军地各方找准自己的优势,精准发力,最终无缝对接。“大家在需求牵引下,各展所长,承担相应任务。遇到问题群策群力,相互支持,许多过去没有遇到过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能在融合发展中解决。”龙志强教授说,磁浮交通的列车、轨道、道岔等装备和设施,在我国都是“破天荒”的,相关单位参与进来,自主创新能力随之“水涨船高”,同时带来了“技术溢出”效应。

融合产生聚变,合作实现多赢。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沈林成教授说:“这个联合团队,在军民融合式发展18年间,攻克了一系列产业化难题,实现了所有装备国产化。所有参与单位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形成了合作多赢的格局。”

“技术溢出”“水涨船高”,反映了军民融合“1+1>2”的显著效应。“实践证明,在我国磁浮交通技术发展中,军民融合彰显出了巨大推力,也为民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沈林成说。

一项科学机制形成创新张力——

运行机制的“粘合度”,决定了融合的力度和速度

国产磁浮列车梦圆华夏的那一刻,很多人追问:是什么让一个多领域、多行业的联合团队坚持36年,凝神聚力,向着一个目标奔跑?

答案,或许有很多。但有一个答案却赢得各方的认可:军地双方建立的一个良好的融合运行机制。

2010年3月,国防科大与北京控股集团等单位承担的“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项目,通过专家评审验收。有关专家对团队探索形成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给予高度肯定。

据介绍,在长期的融合式发展中,各参与单位以推进国产磁浮交通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方面系统推进,建立起了工程化研究、设计、生产、建设体系,打造了工程化研发和实施专业化的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工程研发之路,为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运行机制的‘粘合度’,决定了融合的力度和速度。”在国防科大机电工程研究所协理员王孝恭看来,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给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了活力,更加快了国产磁浮交通的发展步伐。

在长沙磁浮快线,国防科大教员李晓龙率领一支年轻技术团队,仅用4个多月时间,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悬浮系统的静态调试和全线动态运行,创造了长沙磁浮快线建设的“科大速度”。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德、日、美、韩等少数国家掌握磁浮交通技术。建成磁浮交通运营线路的国家却只有中国和日本。继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线通车后,湖南省政府又与国防科大签署“磁浮创新与工程化产业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湖南省磁浮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推动磁浮核心技术进一步发展。

可以预见,国产磁浮交通产业将迎来更快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城市和地区建设磁浮交通运营线。(王握文)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解放军报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