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6月2日讯 在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活跃着这样一支砺剑精武的导弹奇兵——火箭军某导弹旅发射一营。一营的历史令人景仰:52年前,当他们把“倚天长剑”送上九天之际,周恩来总理亲切地来到官兵中间,与指战员一一握手;一营的业绩令人赞叹:火箭军先后四次推广他们的训法创新成果,“牢记使命铸忠诚,瞄准打赢砺精兵,科学发展求过硬”的先进经验全军转发;一营的荣誉令人钦羡:中央组织部、解放军原四总部分别树他们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先进基层单位”,原第二炮兵授予他们“基层建设模范营”荣誉称号。
砺剑精武写忠诚,一声“点火”天地惊!2009年 12月,原第二炮兵党委作出向发射一营学习的决定;2010年 12月 17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发射一营“军事训练模范营”荣誉称号!
天天上战场 .年年上台阶
走进发射一营,迎门而立,一座火红的“1”字形雕塑犹如长剑问天,蕴含着全营官兵“一弹系全局、一流勇争先”的精神追求!
转过雕塑,营部门前 27级红色台阶格外醒目,每层上都刻着一行金色大字——“军事训练一级营”。27年上台阶,27年砺神剑,27次“一级营”,印证了一营官兵向现代化迈进的铿锵步伐!
一位原总部首长视察一营时感叹:自从 1990年军队实行军事训练等第级评定以来,能够连年登上“龙虎榜”,这在全军也是“凤毛麟角”。
年年“龙虎斗”,“战场”大不同。在一营的荣誉室里,一张张鲜活的图片,记载着他们崇尚“含军量”、追求“含金量”、提高“含芯量”的一段段艰辛跨越历程——
在以“米、秒、环”为训练标准的年代,一营官兵摸爬滚打,苦练苦学,项项夺第一;投身科技大练兵热潮,一营官兵“学科学、科学练”,仍是“排头兵”;面对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挑战,一营官兵急流勇进,率先“转型”,再当“领头雁”。
“军事训练一级营”的“门槛”越来越高,长剑战车的每一次跨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那年夏天,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导弹战”在深山戈壁展开,一营官兵沉着冷静,动作娴熟,可就在“技术测试”、“装填数据”等关键阶段,“蓝军”的“信息袭扰”常常令操作号手手足无措。前所未遇的“战场环境”,让官兵们结识了一个个新的“敌人”,也逼出了一项项新的“纪录”。大山的褶皱里,一座现代化的导弹模拟训练大厅悄然矗立。在这座仿真战场上,卫星巡游,战机飞驰,电磁穿梭,置身于信息化氛围中,官兵们天天上“战场”,接受新考验。
依托这个“战场”,一营构建起 15个实战化训练课目,扩充 123个单兵训练项目,编写出 6种 40余万字的“转型”训练教材。能够独立组织导弹装备进场、测试、发射,能够独立分析排除故障。合成演练取代单兵单装训练、临时转向突发情况训练、缩时减员实装操作训练等一整套科学的训法战法,被战略导弹部队推广普及。为此,一营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一连被原第二炮兵授予“苦练精兵模范连”荣誉称号、二连被某基地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远离都市浮华,甘守深山阵地!是什么在支撑他们精神的高地?是什么在推动他们冲锋的步伐?旅领导说:“发射一营‘铁心向党、精心砺剑、甘心奉献、一心争先’的 16字‘营魂’,是他们‘练硬手中利剑,撑起和平天空’的动力之源!”
东西南北兵. 个个是精兵
到一营,不能不提一营的兵。一营的辉煌和成就,正是这群平均年龄不足 24岁的年轻人创造的。
如果说,当年魏巍笔下那群“最可爱的人”,用忠诚和热血塑造了军人光辉形象的话,那么今天,紧跟现代化步伐走来的一营官兵,不仅依然传承着“可爱”的“基因”,更勃发出崭新的时代英姿——
博士、硕士和学士组成的军官队伍,人人都是“导弹通”,既精通一门以上指挥专业,又能当操作号手。原营长王建勋熟练掌握全营15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走来的“学生兵”,在战士中已达四成。所有战士都能默画背讲本专业原理图、完成本岗位操作,46人入选基地、旅两级“技术尖子人才库”。
全军和火箭军“龙虎榜”上,一营官兵披金挂银,“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张东河、“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宗昌明、“全军优秀士官人才”鲍春寿、等大批“明星”声名远播。
东西南北兵,个个是精兵。旅领导自豪地说:“一营的官兵,既不是挑来的,也不是选来的,是环境造就的,是荣誉引来的。”
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王利军入伍后,不留大机关,不进科研所,主动申请到一营当排长。“少校排长”把山沟当舞台,结合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同官兵一起探索出“安全形势分析、风险评估、技能训练”等连队安全训练新路子,做法被原第二炮兵推广。
从清华大学携笔从戎的新兵刘尧,誓当一名“军中骄子”,可初入一营却要处处“补课”,体能要“加码”、操作要“加班”,一度焦头烂额。营连为他“量身订做”发展计划,半年后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兵教员”;8个月后,出色完成一项全军性重大任务,荣立三等功,受到了军委首长亲切接见。
士官张环节是一名技术骨干,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万念俱灰之时,营连领导隔三差五到医院看他。化疗间隙,小张最大的愿望就是再回连队干点什么,战友们心疼地陪他一起编修完成了一项新的导弹操作规程。组织的信任和岗位的成就,使他短暂的生命无比充实、快乐……
上级机关不止一次到一营总结带兵育人的先进经验,每次都有共同的感受:一营就像一所“大学校”,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一营就像一座“大熔炉”,进来是块铁,出去是好钢。为让全营官兵齐头并进,全面发展,营党委根据每名官兵的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科学制定“个体成才规划”,不让一个人平庸,不让一个兵落伍,让能飞的飞得更高,能跑的跑得更快!秉承好传统.代代谋创新。
一营的“荣誉室”,锦旗鲜红,奖杯夺目,参观之后令人仰慕;而与“荣誉室”一墙之隔的“创新室”,浓缩精华,彰显智慧,置身其中更是令人惊叹!
在这间仅有 30平方米的展室里,整齐有序地排放着凝聚历代官兵学识和胆识的“科技结晶”:有年代久远的“小发明”、“小革新”,也有新近出炉的“高科技”、“信息化”。这个“科技方阵”虽然不大,但大都由“成果”转化成了“战果”,有十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五项被火箭军定型列装。
“荣誉室”多见,而“创新室”鲜有。这些科技成果如果摆在科研院所不足为奇,但出现在远离都市的一营营部,就不得不引人深思!
追根溯源,“创新”正是一营官兵奋勇争先、永葆活力的光荣传统。营教导员李保国说:“‘秉承好传统,代代谋创新’的发展理念,早已植入官兵头脑,成为全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外的‘第九项注意’!”
早在 27年前,这个营就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战士发明家”卢凤霖。他想解决“导弹配气”手工操作难题,营党委就专门给他一个“单间”,一笔经费,还让营部“科技革新小组”给他当助手。一年之后,“自动化配气台”列装部队,使操作号手减少三分之二,安全系数提高数倍,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有营党委的鼎力支持,有营部“科研团队”的密切配合,卢凤霖又接连获得三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如今,他已由一名战士成长为“大校工程师”。
数十年如一日,一营总是“纵容”官兵的“奇思妙想”,哪怕是一个“花花点子”,只要对工作有利,都千方百计让它变成现实。二连战士曹三军,人不出众,貌不惊人,突然有一天提出要提高“导弹与发射架对接精度”的大问题。营党委先在全营表扬了他一通,然后抽调“精兵强将”协助他。半年过后,“导弹托架液压转向装置”研制成功,提高了“对接”精度,缩短了操作时间。当年底,在全营官兵的力推下,曹三军荣立三等功。
更难能可贵的是,一营的创新活动不是吃到甜头就撂下了,而是反复“更新”,不断“翻新”。四年前,他们摸索出单项专业“串线训练法”,在原第二炮兵军事工作会议作了演示,受到一致好评。但在以后的训练中,反复打磨这个“得意之作”,最后创造出导弹操作全流程、全要素、全员额“测试发射流程串讲训练法”,训练效益成倍提高,被原第二炮兵列为“十大创新训法”之一。
人人有价值 .个个是主人
家,永远让人眷恋。从发射一营走出去的官兵,常常对山凹里那些营区的点点滴滴魂牵梦萦。
2009年“八一”前夕,营党委对曾在一营工作过的战友发出一封特殊的慰问信,介绍营队全面建设取得的新成果。很快,思念、问候、建言、对策、感激等多种情愫伴着书信、短信、邮件、电话等方式像雪片一样飞回营区,数百种反馈信息中,都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感受:我的营队我的家……!
今年年初,营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是一连士官张环节生前的爱人,这次是替爱人回营探亲来了!漫步营区,山涧小道曲折幽径,亭台楼阁点缀山峰,湖中鱼蟹相映成趣,道边随处可见官兵创作的雕塑作品,像鹰击长空、鹤舞九天、鹿鸣深山等,惟妙惟肖,精美别致。途经忠诚墙、砺剑亭、精武路、兵法林,她静静地坐下来,听战士们争相为她讲起营里的点点滴滴……
“嫂子,你看那两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吧,它们的‘籍贯’是湖北的,那是一级士官易鹏几年前利用休假时机,不远千里从湖北老家带回后栽下的。每年大伙儿探亲休假归队时都要带上家乡的花籽、菜种、树苗等种到营区,有的还从家乡带来了特别好使的菜刀和锄头。”
“东边的‘世纪园’和‘士兵文化园’还是我们的主意呢!为了业余时间娱乐有去处,营党委听了我们的建议后,全营官兵齐上阵,找来推车、箩筐、铁锹等工具,开山挖坡近半年,硬是开辟出了一块 35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娱乐场,现在深受官兵喜爱!”
“在我们营,大家有依靠,活得特滋润!一连战士吴章华患脊椎骨骶化病,需做手术治疗。医生告诉他,如果手术失败可能导致终生瘫痪。小吴拿不定主意,闻讯赶来的父亲也下不了决心,就在父子俩陷入困境时,连队领导立即派出一名干部跟随前往,先后走访了五家医院,咨询了九名专家,对是否做手术进行了反复论证。最后,小吴拿定主意动手术。果然,手术十分成功。”
“我们一点也不孤单!在家是父母的焦点,在这里依然是焦点。每名干部都有一本‘知兵录’和我们的‘成长日记’,上面记录着大家的家庭情况、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爱好特长、成长进程、思想变化、工作情况等;营干部每天都要做到‘四个转一转’:早晨转一转,看有无病号;吃饭转一转,看大家吃得香不香;业余时间转一转,看战士们在干什么;熄灯后转一转,看我们睡得好不好。”
“这就是我们的家,爱这个家不仅成了传统,更内化为大家的生活习惯了!” ……
一路走来,她终于明白了爱人为什么在患白血病化疗期间还要执意回到连队参加《操作规程》修编,为什么留给她的遗言竟是“这个山沟没待够,有时间多替他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