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剑出征,大地奏鸣。冯根锁 摄
奋力开新图强
——始终保持创业创新的进取精神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火箭军6个装备方队编成战略打击方阵,以威武雄壮的阵容、磅礴恢弘的气势,在天安门广场光荣地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今天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核心战斗力持续攀升,已经实现了作战力量由单一核部队向核常兼备发展,作战样式由固定阵地作战向机动作战发展,作战能力由近中远程向洲际打击拓展的大跨越,信息化条件下战略威慑和防卫作战能力跃上了新台阶。
导弹武器装备跨越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科技创新的结晶!
近年来,火箭军围绕习主席确定的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的奋斗目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加强武器装备建设。
“导弹个头越来越小,打击精度越来越高,毁伤威力越来越强”,从“旧形”到“新质”的每一步跨越,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晶。火箭军打破技术壁垒,每年有1000余项科技成果问世,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得到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型导弹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抗干扰强突防能力更强,打击精度、毁伤目标种类、火力覆盖范围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射程有序衔接、火力覆盖广泛、作战性能先进的新质战斗力体系,一柄柄御敌利剑成为关键时刻能够一锤定音的战略重拳。
作为火箭军科研主力军的某研究院,每年承担近千项科研课题,有数百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的各类科技大奖,成为推动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创新源”。
他们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创新,通过数字化改造以及新技术在导弹武器系统上的广泛应用,使部队指挥情报系统更加灵敏高效,快速机动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迅速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在千锤百炼中实现了新跨越!
作为高科技部队,“数字化”与“实战化”必须并驾齐驱,未来战场无声搏杀将越来越常见,创新将成为战争胜负的“引擎”。火箭军各级指挥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头脑里“科技创新”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
某导弹旅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起具有模拟操作、指挥控制、综合保障等功能的一体化指挥训练平台,各作战要素与旅、营指挥所实现互联、互通、互动,官兵不出营门随时随地都能展开训练,训练效益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近年来,火箭军严格落实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军队好干部标准,大力实施“神剑人才工程”,大力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导弹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数千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军队奖励,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居于国内和军队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导弹专家已涵盖火箭军所有导弹旅。
军民融合是提升战略能力的又一“增长点”。火箭军部队借助地方科研集团科技、人才优势,先后与国内数十家大型军工集团和科研单位联手共建,与地方科研单位先后共建了11个军地协作人才培养站,与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采取进厂驻训、联合攻关、挂职培养、项目合作等,培养1000多名专家型导弹技术骨干,帮带培养了80多名导弹旅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成为一线部队作战训练、科技创新、技术把关、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定海神针”。
他们打破人才、技术壁垒,与20多个地方科研厂家和高等院校建立联合育才机制,百余名院士签订带教协议,对科研骨干进行帮带培养,通过“订单式”规划、“导师制”帮带,培养出数百名专家型导弹技术“把关人”。催生数以千计的“金手指”“神瞄手”“神吊王”“专业通”,成为大国长剑雷霆啸天的人才基座。
如今,火箭军已形成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固态与液态并存的武器系列,实现“导弹装备集成化、操作系统简便化、指挥流程信息化”;一批不同型号和不同发射方式的现代化导弹阵地,在祖国的崇山峻岭竣工;作战方式从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作战样式从依托既设作战阵地到无依托、野战化机动发射、随时能打;快速机动能力和准确打击目标能力迅速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实现历史性飞跃。(本文作者 蔡瑞金 杨永刚 李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