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鼹鼠"核弹引争议 专家:技术实践性不强

发布时间: 2017-05-17 07:48:2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强    责任编辑: 刘峻凌

战略构想重在威慑

实际上,在外媒的报道中,我们也看了关于该武器模棱两可的一面——巴拉涅茨在发表了长篇大论之后,突然打住话头说:“哦,我好像说得太多了,我应该管住自己嘴巴的。”随后,俄罗斯政府的一位发言人否认了巴拉涅茨的说法,表示这些言论“十分奇怪”,并补充说不要把这个报道当真。

那么,这种武器到底属于俄罗斯方面虚晃一枪的“烟雾弹”,还是确有其事?

“这种武器构想应当是俄罗斯对美进行威慑的一种具体体现。”张煌认为,一方面,核武器利用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一旦引爆,必然给对手带来大规模毁伤破坏和严重核污染;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核武器强大的破坏能力,也导致各有核国家在使用核武器的态度上慎之又慎,往往作为战略武器发挥威慑作用。

张煌指出,在海底引爆核弹诱发大规模的海啸灾害,不仅会造成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人员伤亡,而且会导致大面积的建筑物与民用设施损毁,对被攻击国的社会生活系统给予毁灭性打击,造成水灾、火灾、瘟疫、毒气泄漏等社会问题。强烈的海啸攻击过后,灾区供水系统遭遇破坏或受到严重污染,造成饮水环境恶化,极易造成疫病大规模传播。此外,海啸武器引发的次生灾害,破坏了自然和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给受害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期的、深层次的负面影响。

核弹不太可能海底预置

对于占地球总面积70%的海洋,特别是海面以下的部分,一直是人类无法完全掌控的地方,也给军事行动带来种种不便。因此,美国等国家早已开始进行海底预置武器的研究。比如,“浮沉载荷”计划,将武器发射平台潜伏在全球热点或敏感地区海域的底部,一旦需要,立即激活发射程序,无人机上升至海空,执行侦察和打击任务。

张煌介绍,较之其他空间,深海海底具有更为安全的军事部署环境。在弹道导弹打击能力覆盖全球的时代,陆基军事设施的安全性和生存能力很难得到保障。然而,部署在海底的武器,在休眠状态不产生电磁波和声波,很难被探测。同时,天然的海水屏障可以消弭大多数武器的打击,核武器强大的毁伤力亦大打折扣。考虑到目前的技术水平,在突发热点地区部署无人机或传感器网络的诸多掣肘,深海预置部署的前景无疑是非常诱人的。

“不过,将核弹作为海底预置武器在技术上面临诸多瓶颈。”张煌表示,首先是通信问题。深海具有异常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不同温度、不同密度的海水层相互混杂,不同族群的海底生物所产生的巨大噪音,导致深海通信的技术瓶颈始终难以突破,这给远程遥控引爆核弹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其次是泄漏问题。核弹弹头由具有强烈放射性的金属构成,在深海长期预置,可能会被海水腐蚀进而引发核泄漏与核污染,给海洋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核武器的试验与应用,始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利益以及全球和区域和平与稳定。在核军控已取得全球共识的情况下,海啸武器由于使用核武器作为海底引爆装置,必然会招致一系列来自国际社会的外交和舆论压力,导致一系列连带的国际政治问题。海啸武器攻击虽然具有隐蔽性,但是,一旦国际原子能机构获取海底核爆炸的相关证据,就必然触及国际社会关于核裁军与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的底线,刺激全球核军控机构的敏感神经,招致核爆核查等一系列问题,由此造成俄罗斯国际声誉和政治代价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其军事上的收益。”张煌说。(本报记者 张强)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科技日报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