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T-50战斗机 资料图
据俄罗斯《军事工业综合体网站》2017年5月4日消息,第五代战斗机T-50将成为“舰船杀手”。俄最新型战术反舰有翼导弹Kh-35UE将作为T-50战斗机武器系统,使T-50战斗机成为除摧毁地面目标外(堡垒、军火库、军用建筑等),能够摧毁从小型登陆艇到航母的任何海上目标,以及地面目标:防御工事、库房、仓库、甚至军用装备。该导弹不受雷达干扰和高射导弹压制,正如专家所说,拥有Kh-35UE的T-50将不再是普通的战斗机,而将成为多功能作战系统。
俄第五代战斗机
“冷战”时期,美苏战斗机的较量在“热战”中上演,两国新型战斗机可谓英雄倍出。苏联是能够与美国在航空技术上抗衡的强国,它开始发展第五代战斗机——“多用途前线战斗机”(MFI)的时间并不比美国发展“先进战术战斗机”(ATF,F-22战斗机前身)晚多少,装备优势的现实威胁给了苏联战斗机设计师很大的压力,作为苏联战斗机科研核心的米高扬设计局率先开始了先进战斗机的开发工作。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俄战斗机表面上发展趋缓,但私下较量却并未停止,而是陷入了真正的“冷战”。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五年里,F-22的研制速度明显放缓,至今还没有大量装备就已濒临停产,而对于苏联及其继承者俄罗斯而言,新一代战斗机的情况自然就更加糟糕。通过在上世纪80年代装备的米格-29和苏-27,苏联空军使战斗机的装备技术与美国战斗机的差距大幅缩减,然而,苏联战斗机在综合性能与材料和电子元件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虽然苏联末期战斗机的快速发展具备了继续缩短差距的基础条件,但苏联的突然解体和随后的混乱给先进战斗机的研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曾经依靠米格-29和苏-27缩短的技术差距又被拉大。面对有利局势,美国发展先进战斗机的真正目的不是应付威胁,而是巩固优势。美国空军通过竞争选择了具备隐身、超级机动、超音速巡航和短距起降能力的YF-22。美国空军F-22服役并形成战斗力代表世界战斗机换代的开始,技术上具备革命性进步的F-22在战斗力上远远超过现役战斗机,F-22的出现对其他国家的战斗机发展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而苏联解体,使起步很早的多用途前线战斗机项目长期陷入了计划调整和经济困窘的旋涡中。俄罗斯经历的长期经济困难严重影响了军用航空技术的发展,但国防安全和出口需要都迫使俄罗斯必须重视新型战斗机的发展。自从2004年俄宣布将PAK FA战斗机的研制代号定为T-50以来,外界对于该机的猜测就未停止过。在普京总统领导下,俄罗斯经济实力开始回升,军事力量也有所复苏,一些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半成品”武器装备被研制完成并投入使用,另一些性能尚堪使用的苏联时代遗留武器装备经过翻新和改造后,重新编入现役。
普京政府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武器装备开发计划,第五代战斗机当然是其中最显眼的部分之一,作为一种被认为性能超越F-35、可以与F-22抗衡的新型战斗机。俄罗斯的军用五代机计划,是苏联航空大国梦的最后一个梦魇。当美国新一代战机坚定地沿着隐身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的道路大步前行时,俄罗斯人仍然执着于对机动性的追逐。这种漫无目的的技术探索,耗散了其严重不足的国防投入,导致各种型号的研发走走停停。但其也并非毫无收获,对机动性的不断追求,使其在矢量推力与气动外形设计方面不断进步,这表现就是苏-35与T-50在巴黎和莫斯科的两次航展上大放异彩,为俄罗斯航空业赢得了自信与颜面。
T-50脱胎换骨的转变
作为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T-50与之前的战斗机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前的战斗机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进行超声速飞行,而T-50要在不借助加力燃烧室的条件下保持高速飞行,同时具备很强的机动性并能够携带高效的武器系统,以实现超声速状态下的作战。在飞机的招标细则中,从气动力、推进系统和任务系统等方面对战斗机提出了严格的设计要求。
T-50战斗机采用了常规布局,对飞机侧翼进行了改进以满足雷达隐身、超声速巡航和机动性能等方面的新要求。T-50战斗机采用两个和F-22极为相似的外倾双垂尾,位置布置比较靠前,翼根弦长有接近一半与机翼根部重合,垂尾根部在发动机舱外侧,外倾角度大约在27度到29度左右,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大迎角状态下垂尾的使用效率,在大迎角时边条产生的涡流带来的稳定的强气流会对垂尾形成有利干扰,减小机身屏蔽,使飞机有较好的大迎角飞行的稳定性和可控制性,同样设计的F-22在迎角达到60度时垂尾仍然能提供有效的稳定和一定的控制响应。
T-50在试验阶段采用两台AL-41F1加力发动机,发动机推重比超过10,且具备推力矢量技术。俄罗斯人在推力矢量技术的探索中,没有因袭美国人的技术模式,他们独辟蹊径采用了喷口转向技术。这种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由于喷口转向矢量推力的方向性、控制力度和准确性,其矢量推力的效能比喷流舵面要高出很多,但喷口转向技术也有其复杂性,由于发动机矢量推力的控制效能太强,在与飞控系统的交联上,从软件设计的角度难度很大,其突出问题是稳定控制的难度,由发动机喷口转向所形成的操控力矩太大,很难通过舵面加以平衡,而由于控制失当而产生的角速度发散将是致命的,其产生的力矩和惯性耦合足以使一架飞机解体。
航电设备一向是俄制战斗机的“软肋”,但在T-50身上有了质的改善。T-50装备了季赫米洛夫研究所设计的N036雷达。该系统与两台机载电脑相结合,能发现400公里以外的目标,同时跟踪30个空中目标并向其中8个发起攻击。该雷达有五套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天线,报告中还说,T-50的电子战系统和对红外制导弹头的抑制系统能更好地保护其不被防空系统发现,尤其是美军的雷达系统。T-50还使用了SH121雷达系统。机翼另有L波段雷达,以应付对X波段有低RCS的低可侦测目标。除先进的雷达系统外,T-50还装备新型无线电侦察和对抗系统,可以在不打开雷达、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发现敌人并实施干扰。飞行员对飞机的指挥控制也完全实现了数字化,所有信息都显示在座舱内彩色液晶大屏幕上。
T-50拥有至少两个内置弹舱,主要用于装载远距和中距空对空导弹,整个武器舱室几乎是飞机容量的1/3。如执行战斗任务不需隐身时,T-50可外挂智能炸弹及导弹。T-50在不加油情况下的续航能力5500公里。T-50可携带10吨各式武器,包括不同类型和射程的导弹以及航空制导炸弹。为装备T-50而研制的最新式武器有十多种。T-50将装备超远距离空对空导弹,其中机体内可携弹不少于两枚,机身外挂可携更多。T-50还装备射程为120-230公里的中距空对空导弹和射程300公里以上的远距空对空导弹。此外,T-50装有一门30毫米GSh-30-1航空机炮。
Kh-35UE导弹助力T-50
俄罗斯“战术导弹”集团向媒体表示,T-50挂载Kh-35UE导弹的试验已成功完成,该导弹同时也配装在舰载机米格-29K/KUBR和攻击直升机卡-52上。导弹系统总设计师尼古拉•瓦西里耶夫称:“我们确认了战斗机机载设备与导弹的相容性,导弹可以作为飞机机载武器组成部分。但由于导弹的外形尺寸,使之不能安装在隐身战斗机的内部弹舱,只能外部挂载。
Kh-35反舰导弹于1990年提交试验,由“战术导弹武器”集团公司“星-箭”科研生产中心生产。自1992年以来,该导弹曾多次在航空展和装备展上展出。1993年,Kh-35反舰武器系统装备俄罗斯海军。其发射平台包括:“敏捷”号导弹驱逐舰(61M型,1990-1995年又根据01090方案进行了改进)、11660型导弹驱逐舰、“德里”号轻型导弹巡洋舰(印度)、“布拉赫马普特拉”导弹驱逐舰(印度)、1234E型轻型护卫舰(阿尔及利亚)、12418型导弹艇(印度和越南)。直升机载Kh-35反舰导弹可以在“卡-27”和“卡-28”改进型直升机上使用,固定翼飞机机载Kh-35E反舰导弹可以在“米格-29K”、“米格-29M”型多功能歼击机和“伊尔-38”、“图-142M”反潜机等飞机上使用。
改进后的Kh-35UE导弹中的“U”是万能的意思,其携带者不仅是舰船,也可以是飞机、直升机和岸基导弹系统。新型导弹拥有可折叠机翼和缩短的进气道,发射重量为550千克,其中145千克为战斗部,导弹飞行速度为300米/秒,射程为260千米。导弹具有双模导引头,第一种工作模式是主动制导。该模式下导弹在零点几秒的时间内,起动寻的系统寻找目标。第二种是被动制导,该模式下,导弹不会探测区域,而是接收敌方舰船发出的雷达信号。因此直到最后时段,Kh-35UE对雷达来说仍完全模糊的,而此时导弹识别出的不只是舰船、海上运输设备,还包括石油贮存罐、港口目标、陆上装甲车辆等。
Kh-35UE导弹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的设计相似,如法国的AM-39“飞鱼”和美国的AGM-84“鱼叉”导弹,这些导弹已经在军事冲突中多次使用,但Kh-35UE却还未参加实战。此外,从性能方面进行对比,Kh-35UE导弹比国外同类型导弹要更加有效,虽然这可能是因为其他导弹没有被动制导模式。
Kh-35UE成为T-50战斗机机载武器组成后,能够使其完全替代上一代飞机。采用了新型有翼导弹作为武器的T-50战斗机将成为多功能攻击战斗机,能够打击空中、海上和岸基目标。Kh-35UE导弹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的产品相似,例如法国的AM-39 Exocet和美国AGM-84 Harpoon,后两者已在作战中多次使用,Kh-35UE暂时还未参战。但从导弹的性能来看,Kh-35UE要优于其竞争对手。
俄罗斯《武器出口》杂志 编辑安德烈·弗罗洛夫对《消息报》表示,Kh-35UE导弹与T-50机载武器的集成使得T-50能够完全取代上一代战机,装备新型巡航导弹后,T-50将成为一款多用途攻击战斗机,既能打击空中目标,也能打击海上和岸边目标。(窦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