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蓝天的“象牙塔” 空军首批“双学籍”飞行学员

发布时间: 2017-05-05 16:01:18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康凯 陈更辉 等    责任编辑: 韩淑媛

空军首批“清华班”飞行学员在石家庄飞行学院首次高教机单飞。 

中国网新闻5月5日讯(通讯员康凯 陈更辉 罗尔文)清晨6时05分,清华大学操场上嘹亮的口号声唤醒了崭新的一天,30多名男生的集体晨练步伐为清华校园奏起了坚实的鼓点。也许没有普通地方大学生浪漫的幻想以及说走就走的任性,有的却是铁一般的纪律,求知的渴望,以及对飞行的向往和追求。

作为空军“双学籍”飞行学员,他们分别在北大、清华、北航3所高等学府完成了公共基础课和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其间,他们还在暑假到空军航空大学进行跳伞、射击、野外生存拉练等飞行学员的必修军事课目训练。随后,他们回到空军航空大学进行航空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

如今,他们拿到了加盖军地两所大学印章的本科毕业证书。独特的“双印”毕业证,见证了空军利用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飞行人才举措,取得首个实质性成果。

地方学府里的飞行学员

午后,阳光洒满北大未名湖的湖面。航天英雄杨利伟与飞行学员们来了一次燃情励志的对话。围坐在草地上,杨利伟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一名有志青年从飞行学员走向航天员的历程。

在北大就读的飞行学员牟涛激动不已:“您一直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您能跟我们分享下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看到现在的你们,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杨利伟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飞行无小事,都很重要。但是在我看来,尤为重要的是信念,求飞、精飞的信念。你们是国家培养的高端飞行人才,飞行的道路崎岖坎坷,但是只要坚定飞行的信念,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有朝一日你们一定能驰骋蓝天。”

北大、清华、北航,3年时间,地方知名学府的校园里,他们制订学习计划,结成学习小组,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讲座礼堂里随处可见他们提问、研究、讨论等孜孜求学的身影。高等学府的知识灌溉和文化洗礼,为将来的军事飞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员刘杰夫看来,清华的学习生活是紧张充实的。“我们这三年既要完成清华航天航空学院本科生前三年的课程,又要完成军校飞行学员所必须的一些课程。而这一切,都要在军校学员一日生活制度的框架下进行。”

大多数情况下,刘杰夫们的一天会这么度过:早晨6时起床,在紫荆操场队列训练或者体能训练,30分钟带回,穿衣洗漱,整理内务,打扫卫生。7时20分,学员队内设的军人委员检查内务,其他学员早餐、上课。上午8时到12时10分,下午1时20分到17时20分是正课时间,有课的学员上课,其他学员自习。晚上一般为自习,有的晚上也要上课。10时晚点名,熄灯后有学习需要的继续加班学习。

此外,每周两节的航空体育课里,力量、耐力、速度以及种种专项训练为飞行打下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争取了额外的声誉,他们多次参与校内外的体育赛事,拿到过首都高校长跑节,北京高校校园越野赛等活动的团体冠军。

除了体能,提升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素养也是他们的成长点。他们常去图书馆,也喜欢与那些号称“真人图书馆”的教授、老师以及各界精英们交流。

2014年暑假,他们来到北京国际航天员论坛。各国的100多名航天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航天航空领域的重点课题。在这里,他们聆听了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现场进行“太空模拟授课”。

这堂题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的课程正是学员熊一举的导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高云峰教授专门为她准备的。为了把握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熊一举和其他学员一起自报家门,跟她探讨起航空飞行中的相关问题。女航天员不但解答了他的相关问题,还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学习情况。临走时,她说:“年轻的追梦人,以后祖国的天空一定会留下你们的足迹,加油!”

从北京市万米长跑荣获团体第一到全国大学生越野挑战赛摘得桂冠;从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初露锋芒到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斩获殊荣,他们用实力诠释着军地联合培养模式的重量与价值。

无奋斗,不青春

 “这么多年你抛家舍业,来到茫茫戈壁,值得吗?”“当我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见眼前的一片繁华的时候,我真的值得了!”这是清华话剧《马兰花开》中“记者”采访邓稼先时的桥段。作为邓稼先的饰演者,学员武云坤说:“邓稼先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诠释的是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家国情怀,我今天饰演的是他,但是明天我要成为像他一样的栋梁之材。”

在清华学习的最后一年,他们接到一个学习任务,制作一架人力飞机,由学员们自我设计、选材、制作、试飞。这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可以说是对他们三年学习航空航天知识的综合性检验。学员劳祖耀说,“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飞机构造、飞行原理等知识,多方查阅资料、访问相关人士,在航模爱好者的帮助下学习如何制作零部件。”在地下车库的工作间里,他们从分析计算到制作模型、强度试验、最后到试飞员的挑选。虽然最终结果不尽人意,但这一过程本身足以让他们对飞行、飞机、飞行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三年知名学府的沉浸式学习生活,对他们的学科基础、学习能力、人文素养、探究精神、思维视野都有很大好处。刘杰夫说,学会学习使他们能够高效快速地领会新知识;人文素养赋予强大而有韧性的内心,在未来特殊的飞行生涯里,可以乐观积极去面对压力和困难;科学研究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战法研究时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手段。

空军航空大学一位专家表示,“在保证能飞的前提下,这使飞行学员学到更多文化知识,形成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更加冷静、从容、全面地应对飞行和作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使学员中途停飞,也是一名专业素养很强的人才。”

2015年6月,他们从地方高校转入空军航空大学开始初教机阶段的学习训练。半年的航理学习为他们积累了理论基础,而体验飞行、跳伞、射击等课目的训练使他们的军事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一开始军校更大强度的体能训练会让一些学员不适应,“三千四百单双杠,旋梯固滚小五项”,这些贯穿在每天的训练里。“真要说困难,那就是飞行的时候。”学员劳祖耀说。经历过三年的理论学习与各项放飞前的训练,到了真正起飞的时候,劳祖耀的身体出现了不适。检飞第三天,技艺精湛的师傅带领劳祖耀连着来了三个特技飞行,第三个特技飞行时,师傅飞了全套特技动作,劳祖耀忍不住把早餐吐了出来。

“从踏上飞行员这条路开始,我就知道这条路没有那么好走,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在一个个岔路口分离,这就是飞行员的成长道路。”那年,在报考的7万多人中,劳祖耀从多轮严格体检面试中脱颖而出。

起落的单飞训练,教员鼓励他,“你放心大胆飞,你这技术没问题!”劳祖耀最终在副部队长的把关下通过了考核,飞向了蓝天。

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上午10时18分,随着最后一架初教-6型飞机平稳着陆,他们在空军航空大学某基地顺利完成单飞,这标志着他们已初步具备独立驾机的飞行能力。劳祖耀很激动,能走到今天,他一次次跌倒,一次次蜕变,背后支持他的不是别的,是信念与坚持。有了这段经历,劳祖耀的心态成熟了很多,他意识到尽管天赋决定了飞行的上限,但通过努力终将能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双学位:向知识智能型飞行员转变

 “选择蓝色,就选择了雄鹰的本色,理想插上翅膀,怀抱抚爱山河……”6月30日上午,在激昂的空军航空大学校歌《蓝天召唤我》的歌声中,空军航空大学2016年学员毕业典礼拉开帷幕。众多毕业学员中,空军首批“双学籍”飞行学员顺利完成初教机阶段训练,拿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与空军航空大学共同具印的毕业证书。毕业典礼上,空军机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军地领导和部分学员家长代表一同见证这个时刻。

1000多个日夜,复杂的计算公式,深奥的航空理论,初上飞机的身体不适,各种各样的心理落差,他们不曾放弃。在总部毕业联考中,所有“双学籍”学员以全部达优的成绩交出了答卷。他们人均飞行80小时,初教机成才率高,5名学员被评为尖子学员,16名学员被评为优秀学员。

在学员结业座谈会上,曾在北大学习的胡任重说:“我喜欢金一南的《心胜》。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我时刻以任重二字告诫自己。”

空军航空大学针对“双学籍”学员特点,在优化教学资源,改进培养模式的同时,提高教学起点,正向迁移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他们精减课程门数,选用适合学员实际的国家和军队精品教材,真正把最有价值的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并为飞行学员留出更广阔的自主空间,提供更多的展示个体素质的舞台。

飞行训练中,该部把飞行安全习惯养成、锻造果敢泼辣作风贯穿全过程,多次进行模拟机训练、lock-on模拟对抗赛,穿插航理法规、座舱设备、空域使用等考核测试,引导学员们在“模拟飞行”中找寻灵感,在“体验飞行”中探索出路,在“单独飞行”中突破自我,增添了学习飞行的兴趣,让学员既要“学会飞行”,又要向“会学飞行”实现转变。该部主任孙兆福说:提高飞行人才精英教育属性,推动飞行人才由技术技能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说:“这批学员是军民融合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典范,是地方高校为军队服务、拓宽人才培养范围、创新军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中国网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