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导弹某部创新锻造现代防空铁拳

发布时间: 2017-05-05 14:54:55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冯伟 张雷 等    责任编辑: 韩淑媛

中国网新闻5月5日讯(通讯员冯伟 张雷 付震)信息化条件下,老战法的威力能否延续?十年国土防空作战,老一辈“英雄营”人凭借“近快战法”击落多架敌机,新的历史时期,空军地面防空兵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开展实践创新。在不停的思维碰撞中,他们寻找人员、装备、战法的最佳结合点,反复推演,不断赋予老战法时代元素,锻造现代防空铁拳。

制胜基因

盛夏,中部战区空军导弹某部“英雄营”官兵千里机动、进驻就打,随机抽取打靶课题,首次使用某型装备运用战法组织射击,精准捕获、稳定跟踪,一举击落靶机,续写了英雄部队的辉煌。

记者了解到,开创世界上首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先例的“英雄营”,装备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地空导弹后,已经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形成作战能力,折射出人民空军的发展。

8秒硬功的背后

“轰!轰!轰!”随着3声巨响,3发导弹拔地而起,拖着长长的火焰直刺目标,一架敌高空侦察机应声而落。日前,中央电视台热播纪录片《角逐超高空》,透过历史细节,全景展示老一辈空军地面防空兵的血性风采。

片中,“英雄营”官兵在时任营长岳振华带领下,大胆革新,创立“近快战法”连续两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的情景让人振奋。

当年美蒋换装U-2型高空侦察机,并安装专门针对我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的预警系统后,多次巧妙地绕过地空导弹营的火力网,深入我战略纵深侦察。用什么战法才能击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空侦察机?

战斗教训证明,要想把U-2打得躲不掉,就需要打得近、打得快,究竟什么距离开天线是近的临界值?外军教令规定120公里前开天线,但官兵从之前打飞机开天线的实战经历看,压近开天线距离还有潜力可挖。

创新的火炬点燃了制胜的因子。岳振华带领全营官兵,结合几个战例,一次次测算、一遍遍推演,用土办法算出了一个敌机既不易逃脱、我方又不贻误战机的开天线的距离范围。然而,在这个距离开天线,给指挥班子的射击准备时间只有8秒钟!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该营成立攻关小组,发动官兵献计献策。他们掐着秒表验证数据,一个一个地核实,并且大胆创新,跳出教令限制,简化指挥口令和操作程序,组织了上百次的模拟演练和实兵合练,终于达到一开天线就能在显示器垂直与水平标线中心附近发现目标,练就了8秒硬功。1963年11月1日,江西上饶,他们第一次使用“近快战法”击落U-2,半年后再次用这种战法击落U-2。

敌我较量,创新制胜。经实战验证非常有效的“近快战法”,被写入地空导弹部队操作教令,迅速见到战果。十年国土防空作战中,该营五进西北、六下江南,转战18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击落敌高空侦察机5架,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

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被誉为“科学的春天”。记者在该营营史馆看到“近快战法”荣获这次科学大会一等奖的奖状:“为表扬在我国科技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特颁发此奖状,以资鼓励。”受奖者:空军地空导弹兵“英雄营”。

时至今日,兵器装备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近快战法”的作战思想和精髓仍被地空导弹部队作为战术“法宝”沿用。

“从引进地空导弹,到打下美蒋U-2高空侦察机,这本身就是个创举!”营长王春田告诉记者,以“英雄营”为代表的空军地空导弹兵,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学习相伴、以创新为翼,开创了一个个防空史上的辉煌,铸造了多空域防空的钢铁火网。

为传统赋予新内涵

下一场战争,我们拿什么打赢?

新的历史时期,“英雄营”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开展实践创新,不断赋予老战法时代元素,在创新驱动发展中锻造现代防空铁拳。

9月初,在“英雄营”营区大道上,一排主题为“我与‘英雄营’共成长”的70余幅手绘图片格外引人注目,吸引众多官兵纷纷驻足观看。

这是去年入伍的何振忠所作。他采用硬笔速写的形式,从成长、砺剑、铸魂、扬威、荣誉五个方面,以一名新兵的视角记录了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

画中有话。何振忠告诉记者,去年9月自己入伍来到部队,一次教育课堂上了解到“英雄营”的事迹,他就很好奇。“为什么组建之初就能击落敌机、创造纪录?怎么创造出8秒硬功的‘神迹’?支撑他们隐姓埋名十余年的究竟是什么?”有绘画特长的何振忠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揭开心中的答案。

怀着一颗“英雄梦”的何振忠,在新兵训练结束下连时如愿成为“英雄营”一员,并用画笔记录自己的军营生活。“看,这就是我!”在一幅画前,何振忠向记者讲述了第一次执行演习任务的故事。

时针拨回到今年夏天,“英雄营”赴西北戈壁遂行实弹战术演习任务。他们首次不经临战训练进驻就打,考核标准参照的是某型武器系统,这个时间比他们最佳训练成绩还要快几秒钟。而且,全营一号战勤组只有少数人参加过实弹打靶,经验少、成分新,对人员和装备都是极限挑战。

困难面前,“英雄营”官兵并未退却。十年国土防空作战,老一辈“英雄营”人凭借出其不意的“近快战法”击落过多架敌机。而信息化条件下,“近快战法”的威力能否延续?在不停的思维碰撞中,他们找到了人员、装备、战法的最佳结合点,从数据分析入手,按照时间流程对课题进行千百次推演,分类计算出使用“近快战法”时各个作战阶段的最长时间。然后,从难设想各类复杂情况,系统模拟最佳杀敌时机。

算得准,更要练得精。为练就使用“近快战法”在极短时间内抓住目标的硬功,空情技师徐超利用每一次训练、演习时机,设定目标练反应能力,提高捕捉目标的速度;在按键操作上,强化肌肉记忆,练节奏感,提高抓目标的稳定性。

那天,西北某地骄阳似火。“英雄营”的车队在大漠戈壁中逶迤前行,到达山坳后迅速占领阵地。“敌”机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多批次向阵地袭来,指挥员按照最佳射击条件下达射击命令,一举击落目标,上演了一出“近快战法”再显威的好戏。

“这里面也有我的功劳。”何振忠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结合自身岗位特点,积极思考提出优化流程的建议,为战斗操作节省数十秒,并在连军人大会上受到点名表扬。

历经多次换装,面对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型防空武器系统和依托软件系统的作战指挥网络,作战样式和作战对手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全营一杆枪”的传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一次次近似实战的演练中,“英雄营”官兵们体会到,创新力连着战斗力,他们紧盯体系制胜不断创新。不论是战斗单元各自为战,还是兵种联合作战,心中有全局,思想上才能无缝链接,部队才能从人员到单元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从“全营一杆枪”向“全局一张网”的转型。

盯着战场这盘“活棋”

前不久,一场以夺取制空权为战术背景的对抗演练在西北大漠打响。

“让他们见识见识我们的‘迷魂阵’。”戈壁大漠中,官兵架设的导弹阵地群难辨真伪。

对抗前一天的任务部署会上,营长王春田提出:分成多支作战单元,有的携带主战装备进行抗击,有的布置假阵地充当假目标。

“主战人员力量会不会太薄弱”“设置这么多假目标有没有必要”“人员装备四散而开,会不会增加安全风险”……一些官兵对这样的“打法”顾虑重重。

“信息化战场,敌超视距、超远程打击和反辐射攻击,使地面防空部队不仅要具备先敌开火、远距灭敌的能力,更要具备保存自己、捕捉战机、适时抗击的能力,如果单纯依靠固定战术套路,就很难摆脱‘被发现即被摧毁’的结局。”王春田分析。

次日,该营兵分多路,铺开一张天网。

面对地面难辨真假的导弹阵地群和毫无规律的电磁干扰,“敌”机陷入两难境地:如攻击的是假阵地,很可能被对方制导雷达锁定;如不攻击,又可能错失战机。

就在此时,真正的导弹阵地已悄然锁定“敌”机。发射!“敌”机被击中,一场漂亮的防空反击战落下帷幕。

“真实阵地有可能暴露。”当日对抗结束,地监哨报告曾有“敌”机抵近侦察。“立即进行机动转移。”趁着暮色,他们对真假目标阵地再次布“局”。

唯有创新打胜仗。这次演练中,他们取得了辉煌战果,生动再现了老一辈“英雄营人”“拖着导弹‘打游击’”的传奇故事。

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长期发展中,“英雄营”官兵形成一个共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加强转型大潮中“自适应”能力,营党委在军事训练、管理教育和装备改进等多个领域开启“头脑风暴”。

那次,该营在戈壁大漠参加复杂电磁环境下多种型号武器协同演习时,紧盯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攻关,检验了多种协同作战方式,探索并形成了多套新训法,得到演习指挥部的高度评价。

去年底,他们组织7名优秀技术干部集中攻关武器系统,针对不足弱点,开发出有效实用的软件。野战指挥所的架设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且不便于机动转移,他们在初步论证后全程参与指导将运输车改装为指挥车,巧妙“浓缩”了过去的多个战位。

创新基因的血脉传承,激发了强军兴军的活力。前不久,“英雄营”11名营连干部参加空军组织的军事理论考核,8人成绩100分,平均成绩99.36分,创历年参演部队最好成绩。一次机动作战任务,两天三夜的长途跋涉后,他们突然接到命令,立即组织卸载准备战斗,时间20分钟。突发情况,怎么办?“英雄营”官兵的口号是:有第一,决不当第二!“15分钟!”考核组举起秒表兴奋地宣布。14个评比项目,“英雄营”拿走13个第一。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中国网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