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4月20日讯 海军潜艇学院有一支勇闯龙宫的士官队伍——潜水保障分队。队列里,他们是普通一兵,昂扬勃发。讲台上,他们是士官教员,传道授业。大海中,他们是潜水员,在“水下军旅”追寻着中国梦、强军梦。
处理水下训练险情
在潜艇学院组织的一次潜水专业海上实习中,上士刘国强作为战位长,负责组织15名学兵进行水下40米重潜水训练。
“涌浪太大,请求上升出水!”电话播报器里突然传来学兵急促的声音。刘国强听得出来,这名学兵已经慌张,他赶忙回答:“马上出水。”
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上升,学兵刚到水面露了个头,电话里紧接着传来“呕”的一声。此时,刘国强立即判断,由于涌浪太大,学兵在全封闭的头盔里呕吐了。而如果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原本就经验不足的学兵必定更加危险!
毫不犹豫,刘国强拿起救生衣往身上一套,一个猛子扎进了海里。游到这名学兵身边,他一只手把住缆索,一只手用力将学兵拉到升降板上。重达76公斤的潜水装具,连同一个70公斤的人,硬生生被刘国强“捞”了上来。
“海恩法则”里的隐患
在潜水保障分队会议室的墙上,用蓝色黑体字贴着“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一次,四级军士长马蒙蒙接到命令,为某潜艇焊补水柜破漏。水柜对潜艇而言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设备,只有通过向水柜注、排水,艇体才能下潜和上浮,而水柜一旦破漏,就意味着潜艇失去上浮能力。
初春的海水乍暖还寒,刚下水不到5分钟,马蒙蒙就感觉手脚冻得发麻。然而,从找破漏点到一点点焊补完成,他却在水下足足待了3个小时。焊完后,马蒙蒙又从头到尾耐心地检查了一遍,直到确认无误后才上浮出水。
上岸后,脱下潜水服,他红着眼圈,哆哆嗦嗦地坐在地上,发白的嘴唇之间半晌没能挤出一句完整的话。
“第一头水”的责任
潜水保障分队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一次执行任务时,“第一头水”总是由他们自己的队员先下,比如组织潜水训练,战位长总会在所有学员之前先下水。这不是为了抢风头,而是要检验装备完好度,摸清未知的水下环境。
一次在我国某海上石油工程水下施工现场,经验丰富的马蒙蒙受命下“第一头水”,负责到预定位置固定绳索,为后续作业人员“铺路”。
原本顺着粗圆的钢柱下潜就能到达指定深度,可潜到40米时,流速明显增大,马蒙蒙顿时觉得环抱着钢柱的双臂使不上力气,整个身体在暗流的推动下几乎“飘”了起来。
“一定不能松手!”马蒙蒙暗自嘀咕。此时若是松手,就会“随波逐流”,轻则任务失败,造成后续工作无法进行,重则身体永久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作为有十余年经验的老潜水员,马蒙蒙深知这一点,他设法寻找钢柱上海生物生长密集的区域,以便找到更好的着力点,然后一寸一寸地艰难下潜。
终于到了预定的横梁区域,马蒙蒙用双脚夹住稍细的横梁,长长地喘了口气,看看深度表:56米。他从潜水服上取下绳索,绕横梁牢牢固定,而后通过电话向水面指挥员报告:“入水绳已固定好,请示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