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舰队装备部某监测站质控室创新团队纪事

发布时间: 2017-04-20 15:23:27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辛闻    责任编辑: 仝选

中国网新闻4月20日讯 北海舰队装备部某监测站质控室刘东风创新团队,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创新品牌团队。近年来,他们把部队前沿的创意变成科技品牌,又创造了不平凡业绩:参与重大演习演练保障任务60余项,年均完成200余次舰艇监测保障任务,编制海军、舰队各类规范500余份,取得军队科技进步奖21项。

创品牌,突破传统思维

我军传统的装备修理模式,主要采取事后维修或计划修理。但其弊端显而易见:不必要的修理造成浪费,故障出现再抢修又影响舰艇在航率。上个世纪90年代,刘东风引进主动维修理论,但传统的维修理念根深蒂固。创新团队面临着观念和技术的双重挑战:主动登舰监测装备状态,被视为故意“找茬”;宣传推广主动维修理论,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需要勇气,更要有担当。在上级支持下,刘东风和战友们上舰艇、下基层,宣讲主动维修理论,倡导建立起北海舰队装备监测诊断体系。那年6月,刘东风创新团队在对某新型导弹护卫艇主机进行油样监测化验时,发现润滑油中含有大量金属成分。经研究分析,他们认定该主机滚动轴承过度磨损,需要立即停航修理。

面对大家的质疑,刘东风带领技术人员分析了振动、油液等测试数据,有关部门和厂家最终同意拆检。机器打开了,技术人员大为震惊:如果轴承继续使用将很快损坏,并影响舰艇航行。

类似事例很多。那年,青岛舰按计划应进行坞修,但又同时受领环球航行任务。刘东风和战友们带着20多种监测设备上舰,他们对舰艇“抽血”化验,“把脉”诊断,认为装备性能良好,可以执行环球航行任务。刘东风深知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坚持自己的技术结论。最终,该舰坞修时间推迟一年,军事经济效益显著。

攻难题,聚焦瓶颈攻关

近年来,舰船航程远、时间长,所经海区复杂,主要装备使用时间远超过检修或航行检修间隔。因此,对装备及时进行监测保养,查找隐患于无形,排除故障于未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某型舰用柴油机监测传感器长期依赖进口,外军专家断言中国不具备对该型传感器检修的能力。创新团队不信这个邪,他们根据监测分析结果,完成了《某型舰监控系统传感器替代方案》,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接着,刘东风又带领团队成员运用替代传感器进行监测研究,使该型机的中修前使用期大大延长。

这个经历,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任何创新都必须贴近部队战斗力!他们向装备瓶颈难题发起冲锋,“装备故障源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解决了装备故障源识别、评价与定位等难题;“基地级监测仪器网络化管理系统”,改变了监测设备分析数据采集周期长难题;“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在舰用柴油机的应用研究”,将最新理念引入海军监测诊断,使诊断工作实现预测和健康管理。

2011年8月10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首次试验。刘东风和技术人员跟踪监测、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瞄准辽宁舰动力、电力系统状态诊断难题进行攻关,完成的“动力电力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应用研究”“监测保障方案论证研究”分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近年来,刘东风创新团队围绕监测诊断工作搞科研,完成科研课题40项,其中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

闯新路,团队再露锋芒

从被忽视、被否定到被认可、被尊重,创新道路上,刘东风带着团队经历过太多的酸甜苦辣。他们一次次自我突破,创出了品牌,创出了属于自己价值的一片新天地。

如今,刘东风团队几乎是由80后组成,5个研究方向负责人平均年龄33岁。刘东风将年轻同志放到大洋历练成长,跟随任务选择创新。团队骨干古成中、石新发、董芳、罗日荣等,均经过远海训练、编队出访和亚丁湾护航等重大任务历练。

小虎出山,后生可畏。轮机工程专业博士生古成中,2013年随太湖舰连续执行第十五批、十六批护航任务,他完成的“舰艇主机润滑油管路异常振动监测方法及改进研究”课题,解决了装备滑油管路、机舱及船体的振动剧烈的问题。监测诊断专业博士石新发,主研完成的“傅里叶红外监测应用研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使新装备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工程师董芳2014年随第十九批护航编队出征,针对舰员对监测数据信息管理存在的薄弱问题,她研发了“舰员级监测数据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如今,创新团队承担了航母、驱护舰和潜艇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新装备监测诊断和远程技术支援中心完成的10余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评“海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中国网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