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信息不互联
如今一网联全军
吃完午饭,记者发现许多机关干部都没回宿舍午休,而是直接回到办公室,其中就有王桂相。
一到办公室,王桂相打开电脑,运用“军油工程系统”签发领油通知单。“如今请领油料,部队直接通过网络上报军兵种机关,再由军委后勤保障部综合全军油料仓库情况,通过网络审批精准拨付,效率成倍提升。”谈起这些,王桂相兴奋不已:“新联勤”最直观的一个变化,就是打通了军兵种和属地化的网络壁垒,真正实现了一网联全军。
记者看到:王桂相在电脑屏幕上轻点接收转供油料申请模块,确认军委后勤保障部的相关批复后,打印相关申请凭证,对照请领凭证要求,敲击键盘通知某油料仓库发油,全程仅用了20分钟。
“老联勤”时期,由于过去原军区和各军兵种都有自己的油料供应管理平台,在原有建制下依托不同软件平台进行作业,数据无法实现互通互联,油料指标划转不能实现一卡通,基层部队请领一次油料,需要带着介绍信、公函等相关材料四处跑手续,一趟下来有时候得好几天。
王桂相介绍说,“新联勤”成立以后,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开发研制的“军油工程系统”,实现了中心所供部队在油料指标请领和分配、油料调拨提运和油料统计核算的一体化,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好处还不只此。王桂相轻点调拨运输计划模板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油料从某石化公司出厂到装车,再到某油料仓库直至进入部队运油车的全过程,既方便调控库存,又有助于油库提前做好油料接收准备。
“新的联勤保障体制实现了从‘心连’到‘芯联’的跨越!”王桂相自豪地说,通过构建纵向贯穿各层级、横向连接诸军兵种的一体化网络,部队真正突破了制约多年的保障瓶颈。
过去联保不联训
如今联训成常态
下午3时,供应处组织业务学习。记者从门缝一瞄,一名大校处长带着七八名身着不同军种服装的同志,正聚精会神学习业务知识。
走近仔细一看,每个人手中的学习资料竟然都不尽相同。王桂相面前摆的厚厚一摞资料,既有中心所属油料保障实体业务建设现状、库存物资数量,又有各军兵种的油料保障特点和需求,甚至还有各军兵种武器装备战技术性能和作战战法等内容。
“马上又要参加空军某部的联合演习,不提前做点功课怕到时出洋相!”王桂相告诉记者,“以前联勤只针对单一军种进行保障,现在要面对保障区域内所有军兵种部队。如果不懂军兵种常识,联合保障就是纸上谈兵。”
“要想联战联保,首先必须联合训练。”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成立后,中心党委旗帜鲜明提出:必须参与保障区域和方向内的联合训练和演习。不到半年,他们就接连参加两次战区大型联合演习。
这让“老油料”出身的王桂相感慨颇深:以往油料保障分队要参加演习训练,一些军兵种部队以“演训没有安排相关课目”为由婉拒;个别单位碍于面子,在演练中也只是给他们安插“拦路保障”等简单课目,致使油料保障部队无法真正融入作战体系。
“‘我训我的、你保你的’传统模式已大为改观。”王桂相告诉记者,如今,联保中心把演习作为锤炼联合保障能力的“磨刀石”,全程参与战区联合训练和军兵种跨区演练,实现了保障部队联演联训与锤炼保障能力的有机结合。
晚上9点多,王桂相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记者走进去发现,他正在拟制《军需油料力量基本情况统计表》。翻阅这份统计表,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记者注意:部分单位已经转隶到其他军种,不属于联保中心所管辖的保障实体范围,但仍然被王桂相详细写进了统计表。
“战时联保中心作为战略战役支援力量,只有平时对战区内的所有保障资源了如指掌,战时统一调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王桂相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他们还按照组织指挥和领导管理两条线,快速构建上承北部战区联指、武汉联勤保障基地,下达所属独立营以上单位的作战值班体系,进一步完善了通指系统,畅通了通联渠道。
过去注重平时服务,如今突出战时保障。王桂相告诉记者,中心自组建以来,先后完成国际军事竞赛、跨区基地化训练等大型军事运输和卫勤保障任务。下一步,他们将探索建立模块化编组、野战化建设、机动化保障标准,扎实推进应急力量达标建设,实现动得快、走得远、保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