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改变中国命运的枪:“舶来弃枪”的中国传奇

发布时间: 2017-03-24 09:57:39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孙成智    责任编辑: 刘峻凌

  制图:梁 晨

一把改变中国命运的枪

——漫谈南昌起义“第一枪”与它的家族

一支饱经岁月和战火洗礼的驳壳枪,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乌黑的枪体依旧散发着历史的深沉光芒,“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几个沉稳挺拔的宽扁楷书刻字,熠熠生辉。

90年前的8月1日凌晨,清脆的枪声在南昌城内响起,朱德颈系红领带、臂扎白毛巾,手持这把驳壳枪,身先士卒,带领着军官教育团学员和市公安局部分人员勇猛冲杀,配合主力部队全歼驻南昌守敌3000余人,顺利夺下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朱德在这支驳壳枪上刻字以作留念。筹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时,该枪移交军博。

从清末进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被苏系手枪所代替,驳壳枪辉煌了近半个世纪。它曾打响过南昌起义的第一枪,伴随长征的队伍走过万水千山,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烽烟岁月,见证过蒋家王朝的覆灭,在朝鲜战场上打过美国侵略者……这支在欧洲一度被认为“失败”的“弃枪”,却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不是每一把手枪都叫“驳壳”。在中国人心中,它早已不仅仅是一把枪,更代表着一种难忘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情怀。

“毛瑟手枪”的百变名号

朱德的这把驳壳枪,学术名称为“德国7.63毫米毛瑟M1896式短管手枪”。之所以叫“短管”,因为它是德国7.63毫米毛瑟M1896式手枪的变形版,握把变小,枪管长由132毫米变为100毫米。

这种手枪生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战结束时,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德国的武器生产和使用给予了限制,不允许德国生产和采用口径超过9毫米、枪管超过100毫米的手枪。因此,一战后德国开始大量生产这种变形版的手枪。

虽然学术名称为“毛瑟手枪”,但这型手枪却是由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研发。其最早型号在1895年问世,称为1895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毛瑟兵工厂看到该枪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和军用价值,就迅速申请了专利,品牌的名称定为“毛瑟”。生产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数量达到30多万支,其中绝大部分出口到中国和苏联。

据统计,在毛瑟厂长达半世纪的驳壳枪生产周期中,衍生出多达几十种的变形枪。在欧洲的俗称有“平坦侧面手枪”“扫帚把手枪”等。在中国俗名则更多,如“驳壳枪”“大镜面”“盒子炮”“匣子枪”“自来得手枪”“木壳枪”“快慢机手枪”“二十响快慢机”等,可谓是名号最多的一把枪。其中“驳壳枪”称呼最为普遍,而且依握把和整体长度又分别称为“头把”“二把”和“三把”。

该枪在旧中国最“官方化”的称呼当属“自来得”,意思和现在的“自动装填”差不多,从德语翻译而来。清末开始引进自动武器是从1909年开始,在1912年《陆军部向礼和洋行购买械弹合同(草稿)》中,有购“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单价)计……足银五十八两”的记录。五十八两白银一支,实属“天价”。据折算,这个价格当时能在北京城买上3间大瓦房。

“驳壳枪”的叫法应该更晚一些。中国人为什么称这种枪为“驳壳枪”呢?主要原因是这种枪有一个木盒枪套,英文称“BOX”,音译过来就成为“驳壳”。也是因为这个木盒枪套,后来大家又送了它一个名字叫“盒子炮”。“炮”当然是指威力比较大。盒子的作用如上面所说,除了盛装枪外,还可以安装在握把后部,作为枪托抵肩射击。这样射击的稳定性就提高很多,手枪就可作为小型半自动或自动步枪使用了。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解放军报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