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用历史眼光观照军事改革,可以使我们借鉴前人改革成功的经验,汲取前人改革失败的教训,在面对国防和军队改革中的险滩暗礁时更加淡定从容。从今天起,《解放军报》“读史札记”栏目推出著名军史专家、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徐焰教授撰写的“军事改革古今谈”系列文章,为读者提供学习参考。
从兵民合一到发展常备军
■徐焰
纵观人类发展史,战争始终与之相伴。穷兵黩武固然会使国家遭受灾难,但国家强盛都离不开有一支强大军队。古往今来,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军事强国,却往往“各领风骚数百年”,盛衰轮替。如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以武功创造了古代头号军事帝国,不过一二百年就走向颓败并四分五裂。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时只有300万人口和民兵武装,在20世纪就成为世界军事头强。操纵着这一历史变幻的巨手,就是国家和军队能否进行改革。僵则死,变则通,古今一理。
人类的建军史,就是在社会进化中不断变革发展。原始社会就有频繁的部落间厮杀,不过还没有军队。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那是原始母系社会时的部落寨子。笔者到访时特别注意到,部落周围修挖有很深的壕沟,其主要目的已不是对付野兽,而是防范相邻部落,而石刀、石斧和弓箭既是狩猎工具又是同类搏杀的武器。那时所有部落成年男子都要参加厮杀,生产者同战斗员合一,部落首领又兼搏斗指挥。
原始社会解体后出现了最早的国家政权,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和军队。传说中的夏朝和有甲骨文记载的商朝,都是奴隶制国家。那时国家形态还不完善,国王相当于一个部落联盟头领,例如大禹领导黄河沿岸部落治水成功就被推为头领。国王一般都充当征战统帅,大臣文武不分。夏、商时对外征战为维持政权所必需,这一能使周围部落臣服,二能抓捕俘虏。那里出战的概念等同打猎,不过抓获的目标是人,这是国内奴隶的主要来源。
有不断对外征战的需求,就必须建立军队。不过从考古成果看,夏商周三代常备军极少,即只常设国王卫队,大都由贵族和上层平民子弟组成。自由民中的男性青壮年亦兵亦农,即战时当兵、平时务农,奴隶们只被驱使干活而不服兵役。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时发现了一座“妇好”墓,是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丁妻子的陵穴。从墓中甲骨文记载中可看到这个王后有3000士兵,因此后人称她可算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有一次武丁还让妇好统率士兵1.3万人出征,约占商朝军队的一半略多。
商朝调集兵力通常选择在秋收之后,即在平民完成收获之时,这样突遇紧急情况兵力就不够。被周朝妖魔化的商纣王其实是很能干的统帅,他对外征伐捕俘最多,并送到首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河边)为奴。周武王以主力“虎贲三千”(即马拉战车的部队)来袭时,纣王原来不多的常备军正远征“东夷”,仓促间集合朝歌城内的奴隶去抵抗,而这些仇恨商纣的人怎肯卖力?他们在牧野战场倒戈暴动,这就导致了殷商覆没。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西周以前朝为戒,在各统治中心修筑坚城。不过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余粮很少,朝廷养不起很多脱产人员,西周除宫廷卫队(禁军)外,自由民平时生产,遇战事或“秋狩”才把青壮年编入军队操练或出征,奴隶仍不能当兵。周鼎金文记载,周军最大建制为“师”,辖2500士兵和100辆战车,鼎盛时有22个师,在平时多是空额。
西周寓兵于民的兵农合一制,应急时又暴露出致命缺陷。公元前841年朝廷与民争山林之利发生“国人暴动”冲击王宫,周厉王只有少数卫兵无法镇压,只好弃国出逃。此后王室更加衰弱,诸侯却财力增强能聚集较多常备兵,于是周王建立了最早的预警动员系统——烽火台,靠白天放烟、夜间点火调动下属来援。可叹幽王为宠姬褒姒搞了“烽火戏诸侯”,西北犬戎进攻镐京(今西安)时,烽燧发出警报被视为如同“狼来了”的游戏。因诸侯不来救援,幽王丧命,中国古代最早的繁华首都镐京被焚掠成一片废墟,其子平王东迁洛阳后进入了东周列国时期。
古人将昏君的典型,称为“名之曰幽厉”。厉王、幽王昏聩的重要表现,就在于不变革军队动员体制而任其僵化废弛。进入东周后史称“春秋”时期,诸侯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组织起以战车兵为骨干的军队,中国战争舞台上也以常备军为主进行交锋。有专职军队的建立发展,才有条件推动作战艺术和武器制造业不断进步,古代兵学的灿烂瑰宝也在春秋时放射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