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扫雷兵:1500枚多吗?有人排了3千多枚呢!( 1 / 24 )

发布时间: 2017-02-11 08:35:48    来源: 中国军网    作者: 李东航 庞云豪 王庚 严浩    责任编辑: 吴昊昊
分享:

扫雷四队战士刘贵涛就是芭蕉坪村人,在自家门口扫雷。他的爷爷当年是民兵排长,在向阵地上运送物资时不幸触雷牺牲,他的姑姑16岁时在地里干活,也被遗留地雷炸断双腿,所幸被当时正在这里扫雷的部队官兵紧急送往医院,才保住了性命。由于有这样的家族经历,刘贵涛听说抽组扫雷部队后,主动递交申请要求上扫雷一线。他说:“多排除一颗地雷,乡亲就多一分安全……”

像刘贵涛这样主动要求参加扫雷的战士,在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四支扫雷队里比比皆是。当听说扫雷队官兵有一多半此前从未接触过扫雷专业时,我们在惊讶之余,内心也升起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刚刚排除了一枚防步兵地雷的扫雷四队战士梁庆,将地雷放入收集箱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扫雷是作战行动,我是一个兵,不参加一次作战行动,总觉得军旅生涯有点不完整……”

原部队在滇西的梁庆,也从未接触过扫雷专业,却主动要求调到临时组建的扫雷队来,听他平静地讲述自己的选择,我们的脑海里蹦出“闻战则喜”四个字。他说,进入雷场之前的扫雷训练十分严格,最后考核时用的是去掉了炸药的真雷、真弹,引信、雷管、击针俱在,一不小心就会在训练场上“阵亡”!

“那你家里的人不担心吗?”我们忍不住发问。

“担心肯定是担心,只好‘骗’他们喽,说是部队抽调的,没敢说是自己主动申请去的。”穿着厚重的扫雷服,梁庆一手抱着防护头盔,笑着对我们说。自2015年11月正式进入雷场作业以来,他已经排除了1500余枚爆炸物,“最危险的是使用扫雷耙清理深层土壤时,勾住了手榴弹的拉线,劲儿使大一些就有可能引爆,所以必须严格按规程作业,不能马虎了”。

“1500枚在队里算最多的吗?”我们对他的战绩感到好奇。

“哪里是最多的,我们队里还有人排了3000多枚呢!”

梁庆这样说的时候,我们的目光越过他的肩膀,落在了山脚下如同缩微模型一样大小的天保口岸。这个中越两国之间的重要口岸,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边境大扫雷后恢复通关,20多年来过货量迅速增加,极大地促进了中越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提起天保口岸所在的船头小镇,当地人往往会这样解释这个古怪名字的来历:19世纪中后期,法国殖民者侵占越南,并不断向中国方向扩张。面对孱弱的有边无防的晚清帝国,法国殖民者往往采取兵船逆流而上,到了哪里走不动了就划地为界的办法,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兵船沿着盘龙江上溯那年天气干旱,行至老山和八里河东山夹峙之处便因水位太低而无法前进,只能无奈却又蛮横地将这里划作中越分界点。而盘龙江在正常年份里,大船是可以直抵麻栗坡的。当时的百姓觉得这是上天在佑护中国,才没被洋人侵占更多的土地,于是将这个地方唤作“天保”,又取“船行到头”之意称其为“船头”。

听着这样令人心酸的讲述,我们不禁想到1884-1885年中法战争后,为抵御法国殖民者进一步入侵,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曾在边防建设一批炮台、地堡和防御性连城,并在靖西十二道门堡垒上题写“边民永赖”四个大字。然而,在积贫积弱、为将为兵者都只求自保的年代,保境安民的心愿终是一场幻梦。惟有在血火之中愈战愈勇的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打出了一个新中国,才真正将“边民永赖”变成了现实。

注视着雷场上一张张青春飞扬的年轻面庞,我们暗自感叹:

你所拥有的祥和安宁,是因为有他们为你冒死排险;

你所享受的幸福安康,是因为有他们为你顶天立地。

(图片由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一队张峻森提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中国军网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