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斧”巡航导弹:美巡航导弹家族的“大哥大”
一提到美国“战斧”巡航导弹,许多人并不陌生,在近几年的几场局部战争中,“战斧”导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战斧”巡航导弹是一种远程、全天候、亚音速巡航导弹。自1972年开始研制,1983年装备部队,但在冷战期间并未派上大用场。“战斧”导弹在设计上可由多种载具发射,但美国空军并未接受空射型导弹,早期发展的陆射型在部署到欧洲地区后引发了很大抗议以及国际压力。
几十年来,“战斧”导弹先后发展了多种衍生型,兼具核作战能力和常规作战能力,能够从陆地、空中、水面船舰与水下潜艇发射。按照1987年美苏《中导条约》的规定,陆地发射型和车载发射型“战斧”被销毁。现役型号主要是海军水下潜射和水面舰射型,最先进的是“战斧”Block4型。无论哪种型号的“战斧”巡航导弹,其外型尺寸、重量、助推器、发射平台都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是弹头、发动机和制导系统。
“战斧”巡航导弹弹长6.17米,直径52.7厘米,水平翼长2.62米,发射时重量(包括250公斤的推进器)为1452公斤。“战斧”巡航导弹在作战性能上最大的亮点是其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导弹在航行中,采用惯性制导加地形匹配或卫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导,射程在450-2500千米,巡航飞行时速约800千米。据称,其命中精度可达到在2000千米以内误差不超过10米。为修正惯导系统的误差,“战斧”巡航导弹采用了地形匹配制导系统。另外,“战斧”巡航导弹还具有很强的低空突防能力,其巡航高度海上为7-15米,陆上平坦地区为60米以下,山地150米。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使“战斧”巡航导弹名声大噪。此次战争中,美国海军共发射了228枚“战斧”巡航导弹,仅有6枚未能进入巡航状态。据美国国防部公布的结果,成功率达到了85%。此后,“战斧”巡航导弹在战争中频繁亮相。虽然海湾战争使“战斧”巡航导弹名声大噪,同时也暴露出其一些缺点,如:对小型点目标的命中概率太低致使耗弹量过大;目标识别能力弱,不得不采用大面积覆盖式攻击;末段突防能力差,被多管自动瞄准高炮系统拦截的概率高。
针对上述缺点,美军对“战斧”Block3进行一系列改进:一是改进动力系统,提高射程和末段机动性。通过更换主发动机和助推器,使导弹射程增加30%左右。二是改进制导系统,提高命中精度和灵活作战能力。中段制导用惯导/全球定位(INS/GPS)系统取代了原来的地形匹配辅助惯导(INS/TERCOM)系统,导弹中段最小定位误差由原来的30米减至12米,末制导系统升级为改良的DSMAC2A景象匹配制导系统后,允许选择更多的景象作为匹配基准。三是更换战斗部,提高对加固目标和核生化武器设施的打击能力。尽管战斗部质量和体积变小,爆炸威力却相当。引信在命中目标后延迟引爆,对加固掩体目标的破坏力提高了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