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35战斗机 资料图
中国网新闻1月25日讯 据stamfordadvocate.com网站1月12日报道,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的F-35型联合打击战斗机可能提前列装核武器。美国空军原计划在2020年到2022年间给F-35装备核武器,但空军准将斯科特∙普鲁斯(Scott Pleus)称,如果有需要,完全有可能加快为F-35部署B61重力炸弹。
B61核重力弹:美国对欧洲实施延伸威慑的中坚力量
冷战开始时,美军就已在欧洲部署了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一旦战争爆发,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将携带这些核武器飞向自己的目标,不但美军可以使用,美军甚至授权自己的北约盟友也可以在美军监管下使用这些战术核武器。美国在欧洲部署的核武器是对苏联的巨大优势,战时可以迅速使用这些核武器攻击苏联本土,但苏联当时只能使用洲际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执行这种任务。
冷战后期和冷战结束后,美苏两国达成协议裁减各自手中的战术核武器,但经多轮努力,美苏两国手中依然保留有大量的战术核武器,包括战术核弹头和战术核炸弹,据估计,美国空军目前保留有约500枚战术核炸弹,主要是B61系列战术核炸弹,相比之下,俄罗斯估计拥有至少2000枚战术的弹头,其中约300枚安装在战术地地导弹上,430枚用于S-300和S-135 ABM系统,各有约730枚分配给轰炸机和海军装备,另外还有大量处于储存状态的战术核武器。
B61炸弹是美国核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武库中最老的武器,其中很多最初生产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这种炸弹涵盖了一个巨大的炸弹家族,包括战略与战术炸弹两个分支,前者当量为1到35万吨,后者为300吨到35万吨。战术型的由空军的F15、F16、F18以及北约的“狂风”(Tornado)携带。B61系列的核弹有多个子型号,最早于1966年10月开始第一次生产,目前这一系列核弹前后共生产了3000多枚,是美军现使用的核弹家族中最庞大的一种。
在B61系列导弹中,B61-7的威力最大,其爆炸当量为36万吨,几乎达到战略核武器的级别。目前,美军已装备部队的核钻地弹主要有B61-11核弹头。这种弹头是由一种氢弹改装而成的。这种氢弹最初是从飞机上用降落伞投射并在空中爆炸的。后来,美国对这种氢弹作了一些改进,将弹头装进一个贫化铀制成的针形弹壳内,从而形成了不再需要降落伞的核钻地弹。这种贫化铀比铅还要重30%。B61-11重约545公斤,长3.7米,弹体直径约0.34米,弹尾直径约0.57米,爆炸威力从300吨到30万吨TNT当量,其间有五种不同的方案选择。它采用空气动力翼系统以提高命中精度,头部装有约1厘米粗的钢头锥,有一个113.5公斤重的平衡器。由于弹壳是针形的,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弹头可以钻进深达15米的地下爆炸。但目标偏差超过40多米,而美国想要的是目标偏差10米范围以内的钻地核武器,还要能钻地更深。
B61-12核弹是美国首个导引核弹或“智能型”核弹,也是最具危险性的核弹,将在2020年投入生产,B61-12配备了新型“制导尾翼工具包组件”,圆概率误差不超过30米,相比以往核重力炸弹的110-170米的圆概率误差,命中精度显著提高,具备一定的防区外打击能力,当量在300吨到50千吨之间可调,可以由F-15和F-16两款战机搭载并投送,尤其是F-35战斗机使用。
B61-12使用了来自四种现役核武器的部件——它们分别是B61-3型、B61-4型、B61-7型和B61-10型,最终它将完全取代上述旧型武器。美国政府解释称B61-12炸弹是对现役核武器的延寿项目。但批评家们认为这只是美国研制新型核武器的说辞,以规避现有的禁止研制新型核武器的协议。
美国在升级B61炸弹的同时更加强调F-35等多样化平台的运载能力
目前,美国只有F-15E和F-16C两种战斗机携带B61炸弹,但这两种战斗机都不能进入敌方领空,只能在不受防空系统保护的地区投下重力弹。F-35战斗机由于具备隐身能力可改变这一现状。美国在欧洲5个空军基地部署了180枚B61重力弹以及F-15E和F-16C型战斗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Cartwright曾在2012年表示,B61没有属于任何战争计划的指定任务,目前仍然部署仅是由于北约内部的政治原因。
一份来自自史汀生中心的报告指出,美国应该限制对于B61核弹的升级计划,只升级需要配备到新型B-21远程轰炸机的核武器,而不是采购那么多战机使用的核武器,部分原因是在冲突中用到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史汀生中心报告的作者承认,大量资金已经投入到了研发中,也就意味着完全取消B61-12项目是不切实际的。未来,B61-12型核炸弹将成为可供战斗机和轰炸机投掷的主力战术核武器。B61-12核炸弹具有穿透数米厚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层的能力,配合其数十万吨的爆炸当量,足以摧毁加固式洲际导弹发射井。
保留足够轰炸机使用的B61核弹武器使得美国依旧有实力定期向欧洲提供核弹部署,借此安抚北约盟国。在华盛顿与安卡拉关系恶化背景下,美国开始将核武器从土耳其转移到罗马尼亚德韦塞卢基地。美国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中保留核武器十分危险,该军事基地临近叙利亚边界。美国在该基地部署有大约50枚战术核炸弹,但土耳其拒绝美国在这里部署一个战斗机联队,在紧急情况下,其他基地的美国飞机将不得不先部署到因斯里克挂载武器才可使用。土耳其空军的F-16在战时可以使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10-20枚战术核武器,土耳其采购的F-35战斗机也将具备携带战术核炸弹的能力。
据军控网站2016年11月文章分析,一份最新的能源部评估表明,B61核重力炸弹延寿项目的成本大约为83亿美元,但是独立评估部门鉴定认为该项目可能存在一些成本增加、进度延期的风险因素。该评估报告是美国国家核军工局(NNSA)的官方基准成本报告,其中76亿美元作为B61延寿项目的直接资金,额外的6.48亿资金由其它联邦机构计划办公室提供。
过去三年,最低成本增长与NNSA的多次公开保证相一致,这表明B61延寿项目正在按部就班进行,该项目在6月时步入生产工艺阶段,并正准备在2020财年首次实现延寿B61生产。生产工艺阶段授权NNSA设计实验室和生产厂,以完成设计定型和生产准备。但是,NNSA新成立的成本估算与项目评估办公室对B61延寿项目的最新时间表和成本评估表示担忧,并认为B61延寿项目存在“显著的成本增加和进度延期潜在风险”。2011年,NNSA初步估计B61延寿项目的成本为40亿美元,并表示第一枚延寿炸弹将于2017年生产。B61延寿项目问题在国会中一直存在争议。2013年,参议院努力缩减该项目的成本预算,但是自2014财年起,该项目在每年的最终拨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资金。
美F-35战机的庞大身世: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单种武器采办项目
截至目前,F-35是美国防部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单种武器采办项目。按2017年美元预估,总共2457架飞机将会花费3400亿美元。当然,扩大对外军售、与盟友工业界建立伙伴关系也可能降低F-35的售价。根据2017财年预算案,五角大楼希望采购43架F-35A、16架F-35B和4架F-35C。据说,2016年4月国会讨论国防拨款法案时,还有可能增加购买F-35的拨款。另外,外国买方准备在2017年采购53架F-35。
华约集团崩溃后,美国判断从20世纪90年代起的20年内将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可以从容布局,为应对未来新的大国崛起做好准备。美国军费虽因冷战结束遭到很大削减,但外部军事压力很小,可通过压缩军队规模来平衡质与量之间的矛盾。因此,美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基本没受太大影响。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给军事领域带来巨大冲击,信息、隐身等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使得军事转型成为新时期各国军界关注的焦点。
在此大背景下,F-35“闪电II”隐形联合战斗机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三军通用型战机,肩负着把美国几大军种乃至盟军实现一体化,共同迈进隐身技术时代以及网络中心战时代的重任。F-35战斗机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牵头研发,为单引擎多用途战机,搭载先进武器系统,具备隐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F-35战斗机将产生三种版本:F-35A(空军)、F-35B(海军陆战队)以及F-35C(海军)。
美国是主要的购买国与资金提供者,但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挪威、丹麦、澳大利亚和土耳其也为开发计划提供了43.75亿美元经费,总开发经费预估将超过400亿美元,购买2400架战机预计将再花费美国2000亿美元。九个主要参与国计划在2035年前获得超过3100架F-35。不过2009年,以色列、土耳其和新加坡也就采购F-35与美国进行谈判。进一步的乐观估计,F-35型战机未来的总销售量将会突破6000架,使F-35成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之一。
F-35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同时,关于其设计理念和特点也一直存在很多争议。众多高新技术在F-35上汇聚,为F-35挂上“世界最先进的战斗机”的光环。F-35最引以为傲的是陆、海、空军的通用性以及兼顾隐身能力下的优良作战性能。此外,F-35的电光瞄准系统是一个高性能的、轻型多功能系统,它包括一个第3代凝视型前视红外。这个凝视型前视红外可在更远的防区外距离上对目标进行精确的探测和识别。电光瞄准系统还具有高分辨率成像、自动跟踪、红外搜索和跟踪、激光指示、测距和激光点跟踪功能。
根据最新的数字,F-35整个项目的成本已经达到1.508万亿美元(含通货膨胀),其中551亿美元为研发费用,3191亿美元为采购成本。运行与维护成本为1.123万亿,其他费用为48亿美元,可以看出,F-35并不便宜,如果按照3191亿美元的采购成本,单机的采购价格高达1.3亿美元。成本超支的主因是研发不顺,而三军通用仍是研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F-35A研发最为顺利,F-35B则遇到了最大的麻烦,其升力风扇系统过于复杂,在进行高强度测试时屡屡暴露问题。F-35C的前期研发相对顺利,但在上舰测试时遭遇尾钩挂不上航母阻拦索的问题,修改设计使得F-35C的上舰时间推迟了4年之久。(谢武)